徐向前否认看过“草地密电”
廖盖隆1993年发表文章《徐向前元帅生前的肺腑之言》,其中记录了他在1982年采访徐向前时谈话。
徐向前元帅说:
“1935年(左路军)南下时,张国焘是否发过“武力解决中央”的电报问题。1977年的文章说有这样的电报,是不对的。我没有看过这样的电报。”
“接到张国焘要我们南下的电报后,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同意南下。至于(张国焘)是否发过要用‘武力解决中央’的电报,我负责地对你们说,我是没有看到过的。”
“密电事件”是党史中的一大公案,也是党史中决定党命运的大事件。1960年10月,毛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他的老朋友埃德加·斯诺时,对方提问:“你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?”
毛主席回答:“那是在1935年的长征途中,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。当时党内面临着分裂,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。”
而这一切的起因是一封来自张国焘的密电。
据《毛泽东年谱》记载:1935年9月9日,张国焘从阿坝致电徐向前、陈昌浩并转中共中央,再次表示反对北进,坚持南下,并称‘左右两路决不可分开行动’。另背着中央电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,并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。右路军前敌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看到张的电令,赶到中共中央驻地巴西向毛泽东报告。
当天晚上,毛泽东在红三军的驻地与张闻天、周恩来、博古、王稼祥等同志召开紧急会议,决定率领红一、三军(即红一、三军团)连夜单独北上。
这天凌晨,红三军仓促脱离了右路军主力,向俄界出发,并于驻扎在那里的红一军会合。
这次事件的危险程度如何呢?用主席在25年后的话来说就是“当时党内面临着分裂,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。”
当时北上的人马大约有7000人,其中的作战部队全部加起来也不超过4000人,这些战斗人员被改编为6个团,但实际兵力只相当于6个营。
彭德怀元帅当时对局势的评估是:改编后的部队,在进攻作战中,一个团只可以对付国民党军的一个营。也就是说,对付国民党军,全部红军的力量只能与他们的两个团作战,而国民党军队可以调动的兵力有十几个师。
如果这支部队找不到可靠的根据地作为依托,那么他们很有可能将不得不一直进行游击战争,慢慢被消耗掉,直到被彻底打散。
9月12日,中央率领红三军到达俄界后,迅速召开了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,也就是著名的俄界会议。
由于张国焘的分裂行为,原定的北上在川陕甘或者甘南创建根据地的设想已经无法实现,那么,现在这支不足万人的部队应该何去何从呢?这就是俄界会议重点讨论的问题之一。
毛主席在会议上指出:“目前应经过游击战争达到苏联边界去,这个方针时目前的基本方针……经过游击战争,打通国际联系,得到国际的指导和帮助,整顿休养兵力,扩大队伍……我们完全拒绝求人是不对的,我想我们是可以求人的……我们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。我们可以首先在苏联边界创造一个根据地,来向东发展……”
也就是说,在当时的情况下,中央唯一的选择就是从川陕边界一路打到外蒙边界去,而这条行军路线是万分凶险的。关于这一点,可以参考西路军在后来的经历。
这个时候,通过一份报纸,中央得知了刘志丹、徐海东在陕北还保留着一块苏区,可以作为中央的落脚点,于是中央迅速放弃了打到外蒙、苏联边界的计划,重新制定了前往陕北的计划。
后来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,中国共产党和它的军队在这里发展壮大,最后成立了新中国。
毛主席的回忆和叶剑英的回忆冲突了?
第一个透露“张国焘密电”信息的是凯丰。
红军到达陕北后,凯丰在《党中央与张国焘路线分歧在哪里?》一文中写道:“因为国焘自己对党与红军的关系,都是这样糊涂,所以他下面的干部不能不叫出‘武力解决中央’的话来。在国焘给徐、陈的密令,要彻底对中央开展斗争。”
凯丰的话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,一是“武力解决”的话出自张国焘“下面的干部”,二是张国焘曾发出密令“要彻底对中央开展斗争”。
1937年3月,在延安的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,毛主席说:“(张国焘)一到毛儿盖就反了,要用枪杆子来审查中央”,他“背着中央电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,并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。”“叶剑英把秘密的命令偷来给我们看,我们便不得不单独北上了。因为这电报上说:‘南下,彻底开展党内斗争’,当时如果稍不慎重,那么就会打起来的。”
在目前的资料中,毛主席只有两次谈到张国焘密电的内容,除了上面这一次,另外一次是在1971年8月28日。
在71年8月的那次谈话中,他说:“张国焘搞分裂,发个电报给陈昌浩、徐向前,里面说,要坚决南下,否则就要彻底解决。当时叶剑英同志当参谋长,他把这个电报先给了我,没有给陈昌浩、徐向前,我们才走了的,不然就当俘虏了。叶剑英在这个关键时刻是有功劳的。所以你们应当尊重他。”
毛主席这两次谈话,虽然时数十年,但大意却是一样的,即张国焘当时要以非正常手段解决与中央的分歧。而且其中也都涉及了一个关键人物——叶剑英。
在《叶剑英传》中,叶剑英是这样回忆的:
9号那天,前敌总指挥部开会,新任总政治部主任陈昌浩讲话。他正讲得兴高采烈的时候,译电员进来,把一份电报交给了我,是张国焘发来的,语气很强硬。
我觉得这是大事情.应该马上报告毛主席。我心里很着急,但表面上仍很沉着,把电报装进口袋里。过了一段时间,悄悄出去,飞跑去找毛主席。
他看完电报后很紧张,从口袋里拿出一根很短的铅笔和一张卷烟纸,迅速把电报内容记了下来。然后对我说,“你赶紧先回去,不要让他们发现你到这来了。”
在这里,叶剑英元帅的回忆和毛主席的说法显然存在这一些冲突:如果张国焘的电报里写了要“南下,彻底开展斗争”之类的话,那叶剑英怎么会只是“觉得”很严重?并且只用“很强硬”来形容张国焘的口气?
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位当事人张国焘的回忆,时间还是37年3月,毛主席在延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言说:“(张国焘)一到毛儿盖就反了,要用枪杆子来审查中央”,他“背着中央电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,并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。“叶剑英把秘密的命令偷来给我们看,我们便不得不单独北上了,因为这电报上说:‘南下,彻底开展党内斗争’。”
轮到张国焘发言时,张国焘并未承认自己发出过这封彻底斗争的密电,他的说法是:“发展到陷害总司令和武力解决革命同志,如果这样做便是反革命了。”
他并不承认自己下达过要求“武力解决”的命令。
此外,还有两位重要的当事人,也就是徐向前和陈昌浩,徐向前元帅的态度上一节已经说过了,他说:“我负责地对你们说,我是没有看到过的”。至于陈昌浩,他从未就“密电事件”表过态。
一封绕开中央的电报
让我们再来梳理一下这次事件的时间线:
8月底,右路军出了草地,并进行了包座战役,打开了红军向甘南进军的门户。而此时的左路军却按兵不动。
中央找到徐向前和陈昌浩,和他们一起做了张国焘的工作,敦促他北上。
9月3日,张国焘来电表示:“各部粮食能吃3天,25师只2天,电台已绝粮,茫茫草地,前进不能……再北进,不但时机已失,且恐多障碍。”他决定返回阿坝。这时候的张国焘依旧不敢明目张敢反对北上,而是找了一些借口。
陈昌浩
中央随后多次和徐向前、陈昌浩开会,希望能劝服张国焘。
9月8日22时,政治局拟订了一份劝张国焘北进的电报,其中说道:左路军如果向南行动,则前途将极端不利……务望兄等熟思深虑,立下决心……以上所陈,纯从大局前途及利害关系上着想,万望兄当机立断,则革命之福。
同样是这天的22时,就在中央发出电报的同时,张国焘也发出了一封电报:
徐、陈:
一、三军团暂停留向罗达进,右路即准备南下,立即设法解决南下的具体问题。右路皮衣已备否?即复。
朱、张
9月8日22时
这封电报指名是给“徐、陈”的,且后面没有“并转中央”之类的说法。从电报内容来看,张国焘已经决定绕开中央,直接命令徐向前和陈昌浩率领右路军南下,而且态度很坚决,只有简单的命令,而没有任何解释。很显然,张国焘这是在逼徐向前和陈昌浩向中央摊牌,一下子把他们夹到了这场争论的中间。(“我们夹在中间,感到很为难。”《徐向前回忆录》)
这封电报措辞简洁,但分量很重。用徐向前的话说,这封电报表明“党中央的北进和张国焘的南下之争,终于发展到针锋相对的明朗化地步,成为牵动全局和红军命运、前途的斗争焦点。”
但是,此时徐向前和陈昌浩并不在驻地,而是在参加劝张北上的政治局会议。在这次会议上,陈昌浩表示愿意力争北上,但如果不承,请中央考虑是否南下。由于徐向前当时并非政治局常委,所以他没有表态。
会议结束后,陈昌浩才看到张国焘发来的这封电报,他拿着电报找到了徐向前商量。收到张国焘明令后,“陈昌浩改变了态度,同意南下。我不愿把四方面军的部队分开,也只好表示南下。他去中央驻地反映我们的意见,回来很不高兴,说是挨了一顿批。”
陈昌浩什么时候“去中央驻地反映我们的意见”的呢?可能是当晚,也可能是第二天,也就是9日。
邱会作回忆说:“1935年9月9日,叶剑英参谋长匆匆地从司令部那边到我们这儿来了,没多久,各位中央领导人被叫到毛主席那里,像是开会议事。”
不久后,林伯渠通知他去开会,并告诉他:“张国焘说没有粮食,河水大涨不能徒涉。他还电令徐向前、陈昌浩停止北上,准备南下,态度非常强硬。”
9日晚上,毛主席来到徐向前住所,问徐向前是什么意见,徐向前说两军既然已经会合,就不宜再分开,四方面军如分成两半恐怕不好。“毛主席见我是这种态度,便没再说别的,要我早点休息,遂告辞而归。”
9日深夜、10日凌晨,中央单独率领一、三军团北上。徐向前、陈昌浩10日清晨才得知中央已经离开。
中央单独北上后,致电张国焘:“阅致徐、陈调右路军南下电……”
一种可能的真相
据时任四方面军电台总台长的宋侃夫回忆:“有人说张国焘给陈昌浩发过一个电报,说对中央要‘武力解决’。当时我主管机要电报,收发报都要经过我,我不记得发过有此内容的电报。”
不少历史学者,如廖盖隆、杨奎松都认为,张国焘在9月8日22时单独发给徐向前、陈昌浩的那封电报(一、三军团暂停留向罗达进,右路即准备南下,立即设法解决南下的具体问题。右路皮衣已备否?即复。)就是被叶剑英获得并汇报给中央的那封密电。
杨奎松认为,这封电报的严重性在于,当时徐向前和陈昌浩都在张国焘的指挥下,很难抗命不遵,而这时中央能使用的部队只有红三军(即红三军团),双方实力悬殊。如果中央委曲求全,则地位全失,张国焘从此可以委曲求全,为所欲为。
廖盖隆认为,在这封电报中,张国焘虽然没有使用“武力解决”,“彻底进行党内斗争”等语言,但他的本意已经昭然若揭,他绕开中央命令徐、陈“立即设法解决南下的具体问题”,实际上就是搞分裂。
也就是说,毛主席所转述的“南下,彻底开展党内斗争”虽然未必是电报的原文,但本质意思是大差不差的。
对于张国焘的手段,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有所了解。四方面军出身的许世友将军曾说:“党内除了主席,谁也不是张国焘的对手,老张(即张国焘张)手很黑,一般人斗不过他。”
他杀曾中生、许继慎、秘密处决徐向前的夫人……这一系列的事情史有明载。
杨奎松认为:“即使没有所谓的密电,以当时的情势和以后红军发展的历史事实,中共中央不顾一切单独北上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。”
© 2011-2022 have8.tv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