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来越贵:我们为什么吃不起水果了?

来源:每日经济新闻 - - 生活 - 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,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!

这年头,在超市不敢随便乱拿就去付款的东西又多了一样——水果。

随便剪一串红提就是二三十元,一小把樱桃要 30 元,就连司空见惯的苹果和梨也水涨船高,身价直逼 10 元 /斤。印象中的西瓜还停留在几毛钱一斤的阶段,结果一结账:好家伙,5 元一斤!

车厘子自由还没来得及实现,普通水果也快吃不起了。

当营养学专家建议 " 每天应吃够半斤水果 " 时,不少人纷纷感叹,好多水果比肉还贵,还是吃点维生素片对付得了。

这几年,水果为什么越来越贵了?

收入涨幅,追不上水果

2019 年 1 月 - 2023 年 2 月,农业农村部重点监测的 5 种水果批发均价,已经从 3.04 元 / 斤涨到了3.77 元 / 斤,上涨了 24.01%,达到近 5 年来的最高位。

把尺度缩小到今年二月份,大家最常吃的富士苹果每斤也比上月上涨了一毛二。

苹果也有流行色,黄绿色的瑞雪苹果、通体金黄的奶油富士以及号称 " 苹果女神 " 的维纳斯黄金苹果,把批发价格硬生生拔高到了7.25、5.93 和 5.9 元 / 斤。

在葡萄界,新品种和普通品种的价格差异更加显著。十块钱,能买三斤巨峰,却买不到一斤浪漫红颜。

如果在这些叫不出名字的水果前再加上 " 进口 "" 某某产地 "" 精品 " 的高端title,那么它的身价还会再涨好几番。

如今的水果,为何这么"高贵"了

水果涨价,也不能全怪新品种。

水果家族也讲究三六九等,一分价钱一分货。根据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2 月 10 日的富士苹果均价,果径规格在 85 mm以上的要比 70 - 84 mm 的每斤贵 1 元。

就像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,同一棵树上结出来的果也做不到每个果实的大小、形状、颜色都一模一样。而我们在水果店里购买的水果礼盒却能做到每个都差不多——这其实是精心挑选的结果。

例如,今年 1 月在港交所敲钟上市的 " 水果连锁零售第一股 " 百果园,就建立了一套自己的果品标准。

它将水果按照 " 四度一味一安全 " 分级,即 " 糖酸度、鲜度、脆度、细嫩度、香味、安全性 " 分成 " 招牌、A 级、B级、C 级 " 共 4 个等级,把好的水果挑出来待价而沽。

有的水果极其罕见,比如供应量很少,那么还会再单独划分出一个 " 稀有 " 等级。

百果园的的业务模式主要以线下开店为主,2022 年,百果园「招牌」水果产生的收入高达 15.1 元 / 斤,接近于 A级的两倍,毛利率也更高。而 C 级不但不赚钱,毛利率甚至还是负的,为 -7.7%。

果农和其他水果店也类似,比起几元一斤的普通水果,也更乐意种植和销售精品、高端水果。

整个行业都在向分级靠拢。2022 年 3 月,国家开始实施《果品质量分级导则》,把水果分为特级、一级和二级三个等级。

像莱阳的秋月梨,原本不管好坏通通都卖一个价;现在把更大、更甜的梨子挑出来后,能卖到 20 元一个 。

只是对消费者而言,以前还能亲自挑选物美价廉的果子。现在想要买到更好吃又大个的水果了,要掏的钱更多了。有的时候运气不好,花高价买的水果中看不中用,更是让银子白白打了水漂。

什么时候,才能实现水果自由

外观更好、口感更佳的水果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。哪怕是普通的一颗果子,从种出来到送进嘴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
规模化的种植、高效的分级措施让水果不再散卖,增加了一层层流通环节,中间要经过收购、批发和销售多个渠道。

比如,在漳州种一公斤香蕉的成本大概是 1.26 元。送到农贸市场后,考虑到租金、人工、运输和其他明细,它的成本价已经增加至2.63 元。

如果这公斤香蕉品质过关,它还会进入到更高档的超市或者水果店——当然,身价再多 0.75 元。

和阳光玫瑰葡萄一样,很多 " 网红 " 的新品种水果是 " 进口洋品种再本土化种植"。在国内大规模种植两三年后,价格很容易大跳水。

量高则价优,水果产量上去了,价格自然更便宜。

不过,水果爱好者们先别高兴得太早。作为外来品种,阳光玫瑰在国内的大规模种植是种苗意外流出的结果。

实际上,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、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负责人王力荣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国外引进品种占全国果树栽培面积的40%,而像苹果、葡萄等外来树种的国外引进品种市场占有率在 50% - 90%。

而如今,现在很多国家都开始注重水果品种保护,比如日本在去年就开始实施《新种苗法》。

吃不起贵的新品种,大不了回归经典款,但若是连它们也继续涨下去,我们就真的得靠几块钱一盒的维生素片来代替水果了。

=== The END (回页顶) ===

© 2011-2022 have8.tv 版权所有